-
【2022年合肥招商】合肥市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突破:创新孵化体系助力科技成果转化
合肥市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突破:创新孵化体系助力科技成果转化 一、认定成果与发展态势 2021 年,合肥市在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方面实现重大突破,共有星梦园科技企业孵化器、长百科技企业孵化器等 6 家孵化器获科技部认定,超过 “十三五” 期间累计数量总和,占全省新认定数量的六成。这些孵化器聚焦电子信息、生物医药、新材料等领域,形成了 “孵化 + 投资 + 产业” 的特色模式。 二、孵化体系与政策支持 合肥市构建了 “众创空间 - 孵化器 - 加速器” 全链条孵化体系,通过提供物理空间、技术支持、创业培训等服务,助力科技企业成长。例如,星梦园孵化器建立了 “种子基金 + 天使投资 + 风险投资” 的融资体系,累计投资孵化企业超 2000 万元,培育出 3 家科创板上市企业。 为加快孵化器发展,合肥市出台《关于进一步促进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的若干政策》,对新认定的国家级孵化器给予最高 200 万元奖励,对在孵企业的研发投入给予最高 10% 的补贴。2021 年,全市各级财政累计投入孵化器扶持资金超 1 亿元。 三、创新成效与社会价值 孵化器已成为合肥市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载体。2021 年,全市国家级孵化器在孵企业达 1200 家,培育高新技术企业 200 余家,带动就业超 2 万人。科技部火炬中心专家指出,合肥的孵化器建设不仅提升了区域创新能力,更探索出一条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的发展路径。
2022-05-12
-
【2022年安徽招商】安徽前 4 个月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 9.34% 长三角用电增速领跑者
安徽前 4 个月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 9.34% 长三角用电增速领跑者 一、用电数据折射经济活跃度 三大产业协同增长 今年 1 至 4 月,安徽省全社会累计用电量达 910 亿千瓦时,同比增长 9.34%,增速位列长三角地区第一,彰显经济发展强劲动能。其中,工业用电量 580 亿千瓦时,同比增长 8.5%,占全社会用电量的 63.7%,制造业复苏态势明显;服务业用电量 190 亿千瓦时,同比增长 12%,反映消费市场持续回暖;居民生活用电量 140 亿千瓦时,同比增长 7.2%,城乡居民用电需求稳定。 4 月份单月用电量 201 亿千瓦时,同比增长 1.92%,虽受疫情局部影响,仍实现连续多月正增长。分行业看,高新技术产业用电量同比增长 15%,其中集成电路、新能源汽车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用电量增速超 20%,成为用电增长的主要贡献力量。 二、电力供需平稳有序 能源保障体系完善 安徽省能源局数据显示,全省电力装机容量达 1.2 亿千瓦,其中可再生能源装机占比达 35%,煤电清洁化改造完成率 100%。为保障用电需求,省能源局建立 "源网荷储" 协同互动机制,在合肥、芜湖等工业重镇布局分布式光伏项目,一季度新增光伏装机容量 200 万千瓦,相当于年节约标准煤 60 万吨。 电力市场化改革持续深化,安徽省电力交易中心推出 "中长期 + 现货" 交易模式,2022 年一季度市场化交易电量达 300 亿千瓦时,占全省用电量的 33%,平均电价较目录电价下降 2.3 分 / 千瓦时,为企业降低用电成本超 7 亿元。 三、用电增速背后的经济密码 新兴产业与民生改善双轮发力 社会用电量作为经济 "晴雨表",其增长与安徽省产业结构升级密切相关。2021 年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同比增长 18%,占规上工业比重达 45%,带动高载能行业用电结构优化。同时,新型城镇化建设加速,2021 年全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 58.33%,同比提高 1.17 个百分点,居民生活用电需求持续释放。 安徽省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,下一步将加强能源供需监测预警,加快抽水蓄能、特高压等重大项目建设,计划到 2025 年建成储能项目装机容量 300 万千瓦,进一步提升电力系统调节能力,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能源保障。
2022-05-12
-
【2022年安徽招商】砀山迈瑞医疗科技产业园开工 打造皖北高端医疗器械产业新地标
砀山迈瑞医疗科技产业园开工 打造皖北高端医疗器械产业新地标 一、298 亩产业园奠基 骨科医疗器械全链条布局 4 月 28 日,砀山迈瑞医疗科技产业园在砀山经济开发区正式开工,项目占地 298 亩,总建筑面积 20 万平方米,总投资超 10 亿元。园区以骨科医疗器械为主攻方向,规划建设现代化精密机械加工厂房、国际会议中心及全生态果园,致力于打造集研发、生产、销售、服务于一体的高端医疗产业集群。 根据规划,现代化精密机械加工厂房将于 2023 年一季度启动生产,主要生产符合人体植入物标准的高规格骨钉、骨板等骨科植入物,采用五轴联动加工中心、激光打标等先进工艺,精度控制在 0.001 毫米以内。所有配套设施及国际会议中心计划于 2024 年底交付,届时将成为国内骨科领域重要的技术交流与产业合作平台。 二、产业协同与技术创新 赋能医疗装备产业升级 砀山迈瑞医疗科技产业园是迈瑞集团在长三角地区的重要布局,依托集团在医学影像、体外诊断等领域的技术积累,重点突破骨科植入物领域 "卡脖子" 技术。园区引入德国先进的植入物表面处理技术,通过等离子喷涂工艺提升骨钉与人体组织的相容性,临床愈合周期缩短 30%。 项目建成后,预计年产骨科植入物 500 万件,实现年产值 20 亿元,带动就业超 2000 人。同时,园区将与安徽医科大学、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建立产学研合作,设立博士后工作站,开展生物可降解材料、3D 打印骨科器械等前沿研究,相关成果可快速实现产业化转化。 三、政策扶持与区域发展 助力皖北产业振兴 砀山县作为安徽省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,该项目的落地是产业扶贫向产业振兴升级的典型案例。安徽省 "十四五" 医疗装备产业发展规划明确支持皖北地区发展特色医疗产业,对落户砀山等县域的医疗项目给予用地指标倾斜、税收减免等政策支持。砀山县政府配套设立 1 亿元产业引导基金,用于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及企业研发补贴。 迈瑞医疗科技产业园的建设,将填补皖北高端医疗器械产业空白,形成 "研发在合肥、生产在砀山、销售在全国" 的区域协同模式。据安徽省医药行业协会预测,到 2025 年全省医疗装备产业规模将突破 2000 亿元,其中县域产业集群贡献度将达 30%。
2022-05-12
-
【2022年铜陵招商】铜陵 "亩均论英雄" 改革 2.0 版实施 资源配置更精准产业转型更高效
铜陵 "亩均论英雄" 改革 2.0 版实施 资源配置更精准产业转型更高效 一、评价体系升级 覆盖范围与分类管理双突破 铜陵市日前出台《工业企业亩均效益评价实施意见(2.0 版)》,进一步深化 "亩均论英雄" 改革。新版政策扩大评价范围,将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和占地 3 亩以上的规下工业企业全部纳入评价体系,实现工业企业全覆盖。同时,针对新设立企业、重大项目建设期企业等特殊类型,设置不超过三年的过渡期,体现政策灵活性。 评价指标体系更加科学,在原有亩均税收、亩均产值基础上,新增研发投入强度、单位能耗产出等指标,权重占比达 30%,引导企业向绿色化、创新化转型。对电力、燃气等公益性企业实施免评政策,确保改革不影响民生保障领域。 二、资源要素差别化配置 倒逼企业提质增效 根据评价结果,铜陵市将企业划分为 A(优先发展类)、B(鼓励提升类)、C(监管调控类)、D(倒逼转型类)四类,实施 "正向激励 + 反向倒逼" 机制: A 类企业:优先保障用地、用能、信贷等要素,2022 年给予 A 类企业新增用地指标 80% 倾斜,工业用水价格下浮 10%。 D 类企业:实施用电用能阶梯加价,土地使用税按最高标准征收,2021 年倒逼 32 家 D 类企业完成转型或退出市场,腾出土地 500 余亩。 数据显示,2021 年铜陵市规上工业企业亩均税收达 18.5 万元 / 亩,同比增长 22%;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 5.6%,改革成效显著。 三、精准服务与长效机制 优化产业发展生态 铜陵市建立 "一企一策" 服务专班,为 B、C 类企业制定个性化提升方案。2022 年一季度,累计开展政策培训 12 场,惠及企业 300 余家,帮助 28 家企业申报省级技术中心,15 家企业完成智能化改造。 为确保改革持续深化,铜陵市将评价结果纳入政府绩效考核,权重占比达 5%,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,每季度更新企业评价数据。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,下一步将拓展评价范围至服务业企业,形成全产业覆盖的 "亩均论英雄" 体系,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。
2022-05-12
-
【2022年芜湖招商】芜湖建成国内首座 "量子 + 5G" 智慧开关站 开启电力安全新范式
芜湖建成国内首座 "量子 + 5G" 智慧开关站 开启电力安全新范式 一、技术融合创新 构筑电力通信安全屏障 5 月 9 日,国内首座采用 "量子 + 5G" 技术的配电自动化开关站 —— 同丰里开关站在芜湖正式投运。该项目由安徽移动芜湖分公司与国网芜湖供电公司联合建设,通过量子加密终端、量子云安全服务平台与 5G 通信技术深度融合,在配电主站与开关站之间建立量子加密安全隧道,实现数据传输的 "防窃听、防篡改、防攻击"。 技术层面,开关站配置量子密钥生成与分发系统,密钥更新周期短至 1 分钟,加密强度达到量子级安全标准。同时,利用 5G 网络的大带宽、低时延特性,将开关站故障响应时间从传统模式的 10 秒缩短至 2 秒以内,大幅提升电网可靠性。 二、应用场景拓展 赋能智能电网建设 同丰里开关站的投运是芜湖 "智慧城市" 建设的重要节点,其创新技术已应用于以下场景: 配网自动化:实时监测 10kV 线路运行状态,自动隔离故障区段,减少停电范围超 80%,2022 年一季度累计减少停电时长 2000 小时。 新能源消纳:支持分布式光伏、储能等新能源接入,通过量子加密通信实现源网荷储协同控制,新能源渗透率提升至 30%。 应急保障:在疫情防控期间,为定点医院、隔离点等重要场所提供电力安全保障,确保供电可靠性达 99.999%。 三、产业协同与标准引领 打造量子科技高地 芜湖市依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、中科院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等科研资源,建立 "量子科技产业联盟",吸引上下游企业 30 余家集聚。同丰里开关站的成功实践,为量子通信在电力、金融、政务等领域的应用提供了可复制的 "芜湖模式"。 安徽省量子信息产业发展规划提出,到 2025 年建成 5 个以上量子科技应用示范项目,培育 10 家年产值超亿元的量子企业。芜湖市作为核心承载区,计划到 2023 年实现量子通信在全市电网全覆盖,形成千亿级量子信息产业集群。
2022-05-12
-
【2022年禹会区招商】禹会区 “涂山模式” 赋能乡村振兴:石榴产业的全链条创新之路
禹会区 “涂山模式” 赋能乡村振兴:石榴产业的全链条创新之路 一、产业升级:从种植基地到品牌经济 禹会区石榴种植面积达 2 万亩,年产各类石榴 1200 万斤。为提升产业附加值,该区注册 “涂山长青” 石榴品牌,通过标准化种植、绿色认证等措施,推动 “涂山石榴” 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。同时,延伸产业链条,开发石榴酒、石榴汁、石榴盆景等 20 余种产品,年综合产值超亿元。 二、产学研融合:科技赋能与品种改良 禹会区与安徽科技学院、省农科院园艺所建立长期合作机制,引进 “突尼斯软籽石榴” 等新品种 10 余个,推广水肥一体化、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新技术,使石榴亩产提升 20%,优质果率从 50% 提高至 75%。2021 年,合作开展的 “石榴精深加工技术研究” 项目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。 三、营销创新:电商直播与认养经济双轮驱动 在销售模式上,禹会区引入电商直播、社区团购等新业态,与合肥百大集团合作开展 “涂山石榴” 专场直播,单场销量达 3 万斤,销售额突破 50 万元。同时,创新推出 “石榴树认养” 活动,通过微信小程序实现线上认养、线下管护、果实配送全流程服务,截至 2022 年 3 月,累计认养石榴树 2331 棵,带动村集体增收 13.5 万元,户均年增收超 2000 元。
2022-05-12
-
【2022年安徽招商】安徽叉车集团一季度高质量发展跑出加速度 锂电新能源成增长新引擎
安徽叉车集团一季度高质量发展跑出加速度 锂电新能源成增长新引擎 一、"三增三提" 目标引领 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双轮驱动 今年以来,安徽叉车集团以 "开局即决战" 的姿态推进生产经营,锚定 "三增三提"(增规模、增效益、增动能,提质量、提效率、提竞争力)目标,统筹疫情防控与产业升级,旗下核心控股子公司安徽合力股份有限公司交出亮眼成绩单: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 39.46 亿元,同比增长 13.56%;归母净利润 1.94 亿元,同比增长 8.46%,主要经济指标创历史同期新高。 在传统产业升级方面,集团持续优化产品结构,加大高端装备研发投入。一季度电动平衡重车辆、高端仓储车辆销量分别同比增长 38% 和 106%,其中锂电新能源车辆占比显著提升,成为拉动增长的核心引擎。安徽合力作为国内工业车辆龙头企业,其锂电产品已覆盖物流仓储、智能制造等多个场景,电池续航能力提升至 8 小时以上,充电效率较传统铅酸电池提高 50%。 二、新能源战略深度落地 构建绿色产业生态 安徽叉车集团的锂电布局紧扣安徽省 "双碳" 目标,依托省内新能源产业集群优势,与宁德时代、国轩高科等企业建立战略合作,形成 "电池研发 — 整车制造 — 场景应用" 全产业链协同。集团研发的第四代锂电驱动系统采用轻量化设计,能量密度提升至 200Wh/kg,同时配备智能温控管理系统,适应 - 30℃至 50℃极端环境,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。 政策层面,安徽省《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行动计划(2021-2023 年)》明确支持工业车辆电动化转型,对购置锂电叉车给予每台最高 2 万元补贴。安徽叉车集团抓住机遇,推出 "以旧换新" 政策,2022 年一季度累计替换燃油叉车超 1500 台,减少碳排放约 4500 吨,相当于种植 25 万棵冷杉。 三、智能化与国际化并进 夯实行业龙头地位 在智能化转型方面,集团投资 5 亿元建设智能工厂,引入工业机器人、数字孪生等技术,实现关键工序自动化率达 92%。其自主研发的 AGV(自动导引车)系统已应用于海尔、美的等企业的智能仓储场景,定位精度达 ±10mm,作业效率提升 40%。 国际化战略同步推进,一季度海外市场营收同比增长 22%,产品出口至 120 余个国家和地区。在 "一带一路" 沿线市场,集团设立 6 个海外服务中心,提供本地化维修、配件供应等服务,客户满意度达 95%。埃及苏伊士经贸合作区的组装基地年产能达 5000 台,辐射北非及中东市场。
2022-05-12
-
【2022年淮北招商】淮北市十项措施保障货运物流畅通 "即采即走即追" 模式提升通行效率
淮北市十项措施保障货运物流畅通 "即采即走即追" 模式提升通行效率 一、市级专班统筹 构建物流保通保畅工作体系 为应对疫情对物流的冲击,淮北市建立市级物流保通保畅工作机制,出台 10 条具体措施,涵盖通行效率提升、司机权益保障、产业链协同等方面。市政府成立由分管副市长任组长的工作专班,实行 24 小时值班制度,累计协调解决物流堵点问题 300 余个。 在通行管理方面,淮北市对货车司机实行 "即采即走即追" 模式:对持 48 小时内核酸阴性证明、健康码绿码的司机直接放行;对核酸结果超过 48 小时的,采用抗原 + 核酸双检测,抗原阴性者立即放行,平均查验时间缩短至 15 分钟以内。2022 年 4 月,全市货车通行量同比增长 18%,未发生大规模拥堵现象。 二、多部门协同 保障重点物资运输 淮北市建立重点物资运输车辆通行证制度,实行 "网上申请、一键办理",2022 年一季度累计发放通行证 5000 余张,保障煤炭、医疗物资等重点物资运输超 20 万吨。在濉溪县设立应急物资中转接驳站,配备消毒设备、休息用房等设施,实现 "无接触式" 物资转运,有效阻断疫情传播风险。 为保障司机权益,淮北市在高速公路服务区设立 "司机之家",提供免费餐饮、洗漱、核酸检测等服务,累计服务司机超 1.2 万人次。市交通局联合人社部门推出 "货车司机专项保险",覆盖工伤、意外等风险,保费较市场同类产品低 30%。 三、产业链协同与政策支持 稳定经济基本盘 淮北市聚焦先进高分子结构材料、铝基高端金属材料等主导产业,建立 "链长制" 物流保障机制。为临涣化工园区企业定制 "点对点" 运输方案,确保原材料供应不断档,2022 年一季度园区产值同比增长 25%。 财政政策方面,对承担应急运输任务的企业给予每车次 200 元补贴,2022 年累计发放补贴超 100 万元。市发改委设立 5000 万元物流产业发展基金,支持智慧物流平台建设、冷链物流设施升级等项目,推动物流产业数字化转型。
2022-05-12
-
【2022年安徽招商】安徽一季度加工贸易进出口增长背后:合肥海关 “政策组合拳” 激活外贸动能
安徽一季度加工贸易进出口增长背后:合肥海关 “政策组合拳” 激活外贸动能 一、政策精准滴灌:定制化服务破解企业痛点 2022 年一季度,安徽省加工贸易呈现稳健发展态势,进出口额达 310.5 亿元。合肥海关作为外贸服务 “主力军”,创新推出 “菜单式” 政策宣讲模式,针对不同类型企业需求,分类梳理加工贸易保税监管、内销征税等政策要点,通过线上直播、线下座谈等形式开展精准解读,累计覆盖企业超 800 家次。某电子制造企业负责人表示:“海关的‘政策套餐’让我们及时了解到边角料内销税收优惠,仅此一项就节省成本超 200 万元。” 二、通关效率革命:数字化改革提速物流时效 在提升通关效率方面,合肥海关持续推进 “提前申报”“两步申报” 等业务改革。数据显示,实施 “提前申报” 的企业货物平均通关时间压缩至 2 小时以内,较传统模式提升 70%。同时,依托 “单一窗口” 平台,实现加工贸易手册备案、变更等全流程电子化,企业无需往返海关现场,备案时间从 3 个工作日缩短至 1 个工作日。2022 年一季度,通过电子化备案的加工贸易手册超 2000 份,占总量的 90% 以上。 三、疫情应对创新:线上拍卖与缓税政策双管齐下 面对疫情挑战,合肥海关推动加工贸易企业边角废料内销网上公开拍卖,打破地域限制,吸引全国买家参与竞拍,成交率提升至 95%。某汽车零部件企业通过该模式,将积压的铝屑废料拍卖收入提升 30%。同时,严格落实暂免征收加工贸易企业内销税款缓税利息政策,2022 年一季度为企业减免缓税利息超 500 万元,缓解了企业资金压力。 四、区域协同发展:长三角产业链联动与集团化监管 在长三角一体化框架下,合肥海关加强与上海、南京等海关的协作,建立加工贸易企业集团监管改革试点跨关区协调机制。截至 2022 年 3 月,已有 15 家企业集团通过试点,实现跨区域保税货物自由流转,物流成本降低 25%。例如,某家电企业集团通过试点,将合肥生产基地的零部件直接调拨至上海组装厂,省去了传统模式下的报关、缴税等环节,供应链效率提升 40%。
2022-05-12
-
【2022年五河县招商】五河县生态循环农业 “四化模式”:绿色发展的乡村实践
五河县生态循环农业 “四化模式”:绿色发展的乡村实践 一、投入品减量化:化肥农药使用双下降 五河县深入实施农药化肥减量增效行动,通过推广测土配方施肥、病虫害统防统治等技术,2021 年全县农作物化学农药使用量同比减少 10.63%,化肥使用量减少 2.02%,实现农业面源污染有效控制。某水稻种植合作社采用 “有机肥 + 绿肥” 模式,化肥使用量减少 30%,稻谷品质达到绿色食品标准。 二、废弃物资源化:畜禽粪污与秸秆的循环利用 在废弃物处理方面,五河县构建 “收储 - 处理 - 利用” 体系,2021 年利用秸秆 79.6 万吨,生产商品有机肥 1.5 万吨,秸秆综合利用率达 92%;建成畜禽粪污集中处理中心 3 个,处理粪污 3.7 万吨,畜禽粪污利用率达 98.8%。某奶牛养殖场通过粪污沼气发电项目,年发电量超 500 万度,实现能源自给自足。 三、产业生态化:绿色种养循环与土壤治理 五河县实施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项目,遴选 283 户种植示范主体,创建示范面积 12.5 万亩,通过有机肥替代化肥,减少化肥使用量 6000 吨。2022 年,延续每亩 160 元的有机肥补助政策,对 14 万亩高标准农田进行土壤治理,预计土壤有机质含量提升 0.2 个百分点。 四、机制创新化:政策引导与市场运作结合 为保障模式可持续,五河县建立 “政府补贴 + 企业运营 + 农户参与” 机制,对有机肥生产企业给予每吨 100 元补贴,对秸秆收储主体按每吨 30 元给予运费补助。同时,引入社会资本成立生态农业发展基金,2021 年累计投入资金超 5000 万元,撬动社会投资超 2 亿元。
2022-05-12
有想补充的信息?点我投稿

- 联系我们
- 企业入驻
